用好知識產權制度 傳承中華農業文明(知識產權報)
2022-06-27 10:10:27 瀏覽:727
聯合國新認定3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擁有量居全球首位——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稱糧農組織)宣布,中國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認定為最新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中國在2018年之后又一批新項目得到認定,也讓中國擁有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達到18項,居全球之首。
這1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是我國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發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其資源,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帶動當地就業增收。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良好的發展方式可以使農業文化遺產更為“強健”,而知識產權制度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應積極探索保護路徑
根據糧農組織官網的介紹,認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地須具備“全球重要性和公共產品價值,支撐糧食安全、生計安全、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社會價值觀和文化,且景觀秀美”的屬性。目前,經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已達65項。
今年是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20周年,中國是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國家之一。“過去20年時間里,在執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制度化、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等方面,我國做出了很大努力。”閔慶文表示,“中國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間長、項目數量與類型多、在不同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地區的分布廣,我們應利用優勢,不斷探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路徑,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經驗。”
具體說來,閔慶文認為,我國可以探索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色產品認證,并與現有的生態認證、地理標志認證等結合起來,也與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特色農產品發展等結合起來。“應積極探索、吸納具有知識產權特點或性質的保護方式,培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如利用當地生態條件和傳統技法,生產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并通過拓展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和文化功能,實現生態和文化價值轉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最新獲得認定的3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均有地理標志產品出產。安溪鐵觀音、阿魯科爾沁牛肉、阿魯科爾沁羊肉、涉縣花椒、涉縣柴胡等地理標志產品都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讓融合發展引領傳承
在3個新認定的遺產項目中,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產業發展歷程尤其值得一提。
據糧農組織介紹,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是中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首個游牧類遺產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了一系列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已獲得“阿魯科爾沁牛肉”“阿魯科爾沁羊肉”“阿魯科爾沁小米”“阿魯科爾沁驢肉”“阿魯科爾沁紫花苜蓿”等5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其中“阿魯科爾沁紫花苜蓿”獨具牧區特色。紫花苜蓿是一種優良牧草,當地通過規模化種植,利用其改善了一度退化為沙化草原的牧草種植區,使牧草基地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重回90%以上。紫花苜蓿基地的建設,也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優質飼草,使阿魯科爾沁牛肉、羊肉等產品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并成為當地發展生態牧場的依托。
幾種地理標志產品發揮各自優勢,為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后勁。曾經瀕危的草原游牧系統得以恢復和發展,也為當地探索出一條融合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之路。現在,當地的“阿日奔蘇木婚禮”“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文化、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中發揚光大。
需健全制度激勵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知識是現代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出發點,許多現代技術基于傳統知識孕育出來,但現行知識產權制度較少關注對上游知識的產權安排和利益分配。
宋敏認為,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機制,發揮其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制度功效。“一是在專利、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中建立和完善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惠益分享制度;二是完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區域公共品牌,實現市場價值;三是探索建立特色文化遺產的獨占權,防止低俗化的仿造復制。”
閔慶文表示,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包含著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民族文化、鄉村景觀等在內的復合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也具有保護人類文明遺產不在發展進程中消失的“初心”。“但這并不代表現代科學和產業發展要被排除在外,恰恰相反,如果農業文化遺產失去了‘生產’這一基礎功能,也就失去了其活力。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帶動產業發展,可以使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提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讓這些人類寶貴遺產健康地傳承下去。”閔慶文說。(劉陽子)
聯合國新認定3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擁有量居全球首位——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下稱糧農組織)宣布,中國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認定為最新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中國在2018年之后又一批新項目得到認定,也讓中國擁有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達到18項,居全球之首。
這1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是我國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發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其資源,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后勁、帶動當地就業增收。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良好的發展方式可以使農業文化遺產更為“強健”,而知識產權制度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應積極探索保護路徑
根據糧農組織官網的介紹,認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地須具備“全球重要性和公共產品價值,支撐糧食安全、生計安全、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社會價值觀和文化,且景觀秀美”的屬性。目前,經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已達65項。
今年是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20周年,中國是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國家之一。“過去20年時間里,在執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制度化、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等方面,我國做出了很大努力。”閔慶文表示,“中國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間長、項目數量與類型多、在不同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地區的分布廣,我們應利用優勢,不斷探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路徑,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經驗。”
具體說來,閔慶文認為,我國可以探索開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色產品認證,并與現有的生態認證、地理標志認證等結合起來,也與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特色農產品發展等結合起來。“應積極探索、吸納具有知識產權特點或性質的保護方式,培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如利用當地生態條件和傳統技法,生產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并通過拓展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和文化功能,實現生態和文化價值轉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最新獲得認定的3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中,均有地理標志產品出產。安溪鐵觀音、阿魯科爾沁牛肉、阿魯科爾沁羊肉、涉縣花椒、涉縣柴胡等地理標志產品都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讓融合發展引領傳承
在3個新認定的遺產項目中,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產業發展歷程尤其值得一提。
據糧農組織介紹,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是中國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首個游牧類遺產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了一系列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已獲得“阿魯科爾沁牛肉”“阿魯科爾沁羊肉”“阿魯科爾沁小米”“阿魯科爾沁驢肉”“阿魯科爾沁紫花苜蓿”等5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其中“阿魯科爾沁紫花苜蓿”獨具牧區特色。紫花苜蓿是一種優良牧草,當地通過規模化種植,利用其改善了一度退化為沙化草原的牧草種植區,使牧草基地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重回90%以上。紫花苜蓿基地的建設,也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優質飼草,使阿魯科爾沁牛肉、羊肉等產品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并成為當地發展生態牧場的依托。
幾種地理標志產品發揮各自優勢,為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后勁。曾經瀕危的草原游牧系統得以恢復和發展,也為當地探索出一條融合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之路。現在,當地的“阿日奔蘇木婚禮”“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文化、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中發揚光大。
需健全制度激勵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知識是現代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出發點,許多現代技術基于傳統知識孕育出來,但現行知識產權制度較少關注對上游知識的產權安排和利益分配。
宋敏認為,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機制,發揮其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制度功效。“一是在專利、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中建立和完善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惠益分享制度;二是完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區域公共品牌,實現市場價值;三是探索建立特色文化遺產的獨占權,防止低俗化的仿造復制。”
閔慶文表示,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包含著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民族文化、鄉村景觀等在內的復合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也具有保護人類文明遺產不在發展進程中消失的“初心”。“但這并不代表現代科學和產業發展要被排除在外,恰恰相反,如果農業文化遺產失去了‘生產’這一基礎功能,也就失去了其活力。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帶動產業發展,可以使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提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讓這些人類寶貴遺產健康地傳承下去。”閔慶文說。(劉陽子)
國家知識產權局 | 陜西省知識產權局 | 海南省知識產權局 |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 漢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
漢中市科學技術局 | 陜西理工大學 | 天漢招聘 | 長安大學 | 陜西晟浩宇智供應鏈平臺 | 陜西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
主辦單位:漢中知識產權產業服務平臺 網站備案號:陜ICP備2022007194號-1 聯系電話:13892626999